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项目背景:绿孔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物种本身而言,千万年来,我国本土只生活有绿孔雀这唯一的一种孔雀,曾遍布云南、西藏等地。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由于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一带的绿孔雀数量急剧减少。目前,云南野生绿孔雀的数量已不足500只,拯救形势严峻。就物种文化而言,绿孔雀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紧密结合体。作为华夏文明的图腾动物,在我国多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均得以体现。其中包括书画、舞蹈、诗歌、戏剧、工艺品等艺术形式,是我国现存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绿孔雀的例子展示了现代文明发展所造成的,脆弱的自然生态链条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之间越来越复杂的相关性,也说明了当前我国物种保护工作和科普宣传工作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迫切性。
项目宗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多次出台重要文件并作出指示。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保护传统文化与保护濒危物种同样重要。
“绿孔雀濒危物种抢救专项基金”旨在通过积极寻找并拯救野生绿孔雀,推动我国对绿孔雀等濒危物种的保护工作;同时,通过深入发掘和整理绿孔雀文化,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推动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
项目总目标:该专项基金的目标筹款额为3000万元,用于“绿孔雀种群抢救及保护项目”和“绿孔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绿孔雀种群抢救及保护项目”是基于绿孔雀物种的种群及基因库的抢救和保护,目标是致力于绿孔雀的保护和繁育,保障绿孔雀的种群数量的回升以及种群基因库免遭污染;“绿孔雀传统文化传承项目”是基于以绿孔雀为源头的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传承,包含诗歌、绘画、舞蹈、服装、传统工艺品以及相关的其它技艺。具体分为三个板块进行:
第一板块 绿孔雀物种保育
物种保育主要包括:一是计划在当前云南各地尚有野生绿孔雀生存的栖息地建立3-5个分散性的保护地和保育站,先把现有的绿孔雀种群保护起来。二是在种群数量占优势的地区建立绿孔雀物种研究中心,重点研究绿孔雀的种群繁育扩充技术,建立种群的数据库和DNA样本库。三是在保护地和保育站以半野化养殖模式进行绿孔雀繁育,扩充种群数量。四是针对不同区域的保育站采用种鸟交换,种蛋异地交换孵化的方式,避免绿孔雀的近亲繁殖,保证种群基因的多样性,确保种群数量的回升以及种群基因库免遭污染。五是选择条件良好的基地进行迁地保护。
第二板块 栖息地原住民帮扶计划
对确定的栖息地周边原住民进行生计培训,通过帮助当地人提升生存技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其对绿孔雀食用和羽毛装饰的需求,减轻其因生计问题造成对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干扰,补助因保护区禁止砍伐狩猎等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林区少数民族原住民家庭进行帮扶和科普宣传,使其减少对极度濒危物种绿孔雀的栖息地争夺,树立保护意识,加入拯救行动。
第二板块 绿孔雀傣族文化传承、绿孔雀保育和文化传播计划
绿孔雀傣族文化传承项目核心是建立绿孔雀傣族文化学院,专门传授傣族传统孔雀舞、孔雀舞服装服饰、文化诗歌等,同步在广西和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开设绿孔雀舞蹈艺术兴趣班,作为培养绿孔雀文化传承人的种子基地。
绿孔雀保育和文化传播计划项目核心计划是拍摄一部关于绿孔雀抢救保育的纪录片。
管理费留存:凡社会捐赠“绿孔雀濒危物种抢救专项基金”的善款,均留存10%用于中国绿化基金会对该专项基金开展日常管理运营工作(差旅、行政支持、项目调研设计、项目实施进展监督反馈、项目地探访体验活动、审计等)的相关费用支出。
参与方式:现金捐赠:欢迎社会各界,为该公益基金捐赠善款,支持公益基金开展各类符合国家、中国绿化基金会、绿孔雀濒危物种抢救专项基金基金管理规定的,符合捐资人意愿的公益项目或者公益活动。
联合宣传:欢迎各媒体机构、记者等关注并参与该公益基金的宣传报道,共同推动该公益基金的品牌传播和社会认知。
联系我们:中国绿化基金会
联系人:陈美娜 杨頔
电话:010-84238260/9389
电子邮箱:qyhzc@cgf.org.cn
绿孔雀濒危物种抢救专项基金
联系人:李广龙
电话:13811149102
电子邮箱:2673364922@qq.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景华南街2号楼旺座中心公寓西座2601号
项目图片:
绝美绿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