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项目背景:
2014年,一场大火吞噬了紧邻保护区的4200亩云南松林,就在这片火烧迹地的背后,科学家发现滇金丝猴的活动踪迹,恢复这片火烧迹地对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2017年,由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发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执行的云龙天池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希望通过科学恢复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结合科研监测评估恢复成效;另一方面,通过公众参与,结合当地社区发展来提高社区生计和保护能力。
专题活动:
1. 火烧迹地恢复与管护:
通过科学恢复森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滇金丝猴栖息地的完整性。
2017年,火烧迹地植被恢复一共发动暑场社区70人参与,顺利完成计划400亩植被恢复任务,其中云南松1.5万株、麻栎2万株、旱冬瓜1.8万株,通过因地制宜,针阔混交原则进行恢复(共300亩),另外增加种植华山松8500株,满足当地居民采集松子的需求(100亩)。
2018年7月5~19日,完成300亩植被恢复工作,共计种植云南松苗2.8万株、旱冬瓜苗1.2万株、华山松苗1.8万株。此次植被恢复活动发动云龙暑场社区53人参与到挖塘、清林、种植过程中。
在火烧迹地植被恢复造林工作完成之后,通过与暑场社区居民进行沟通协商,组建了火烧迹地管护小队,主要职责包括:管护范围内禁止放牧,护林防火,灌木杂草的适当清理,并提交管护记录 (树苗生长情况描述、照片、巡护记录)。
2. 火烧迹地科研监测:
本部分活动经过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大理大学东喜马拉雅研究院多次讨论协商,完善了火烧迹地科研监测方案,并确定了合作方式。计划对火烧后的云南松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要素和生物多样性指标进行长期监测,提供云南松近自然更新恢复的动态信息,通过比较研究森林恢复对照实验中各项环境要素和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差异,评价自然更新与人工促进更新的云南松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劣,并对森林恢复成效进行评估。
2018年3月24-26日,完成鸟类、昆虫监测和土壤、水质取样工作;
2018年4月13-16日,完成火烧迹地植被监测第一次调查;
2018年8月2-5日,完成火烧迹地环境要素监测设备安装与数据收集工作。
计划2018年11月进行鸟类、昆虫和植被调查,并对2018年的科研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3. 自然教育项目活动:
本部分活动通过组织科学志愿者活动的形式,链接社会公众、在地守护者以及科学家,让公众有机会深度体验参与野外科考工作,同时让公众和在地守护者受益,进一步激发其保护积极性。
2018年2月进行自然观察路线考察,确定了5条体验路线和物种本底基本情况。
2018年4月招募科学志愿者对云龙天池的物种进行调查,发现记录鸟类81种和植物52种,两爬11种,并且更新了保护区原来的物种记录,其中鸟类新纪录17种、两爬新纪录1种、植物新纪录26种。
2018年6月举办云龙天池自然观察节,活动主要成果:
1. 本次自然观察节通过公众参与物种本底调查,一共记录了鸟类112种;植物216种;兽类6种;两栖爬行类9种,为保护行动提供了数据支持;’
2. 本次自然观察节直接参与人数近100人,通过竞赛、活动参与、分享会等形式让参与者更深入的了解森林恢复、公民科学等项目践行的理念;
2018年10月,开始设计并完善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解说体系,并完成天池手作步道建设。
计划2018年11月再次面向社会公众招募科学志愿者参与到火烧迹地的科研监测活动中。